2025年03月23日 21:06 第一財經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德國版本的經濟振興將有利於歐洲經濟增長,而歐洲對國防的新投入或將有助於相關技術競爭,以擺脫一直以來的落後狀態。
三年餘的俄烏衝突,使美國與其歐洲盟友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大裂痕。 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美國拋棄其傳統盟友而轉向俄羅斯,並放棄自由貿易,這是全球貿易體系最大的結構性改變,這也在相當程度上促發了德國自統一以來財政政策的根本轉向,德國將持續擴張債務。
白宮易主后短短兩個月內,美國一再威脅對歐盟進口產品徵收關稅,副總統萬斯在慕尼克安全會議上批評歐洲民主倒退,隨即又與烏克蘭舉行了災難性的雙邊會晤,這些都使歐洲意識到美國不再可以作為盟友,刺激德國與歐洲的政治劇變。
法國前總統法蘭索瓦·歐蘭德撰文稱,雖然美國人民可能仍然是我們的朋友,但特朗普政府不再是我們的盟友。 他寫道:「這很嚴重。 它標誌著歐洲和美國之間的歷史關係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大西洋聯盟而建立的聯繫已根本決裂。 “他指出,法國、英國、德國的國防開支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俄羅斯,但歐洲國家還須加大軍費開支,並強化合作。
默茨領導的保守派上個月贏得了德國大選,組建德國下一屆政府的各政黨已就徹底改革財政借貸規則達成一致意見,創建一個5000億歐元的基礎設施基金,將佔GDP1%以上的國防支出部分免除憲法借貸限制,並放寬各州的債務規則。 此舉是對德國軍事支出的巨大轉變,旨在重振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增長。
德國槓桿率較低,有足夠的額外支出空間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時任德國總理的默克爾首次推出債務制動(或債務剎車)。 當時,銀行救助導致政府借款急劇增加,而政府借款多年來一直在上升,情形危急,被迫推出債務制動。 該規則將新借款限制在GDP的0.35%以內,相較歐盟相關預算規則所要求的低於3%而言,德國的債務制動是一個相當嚴格的限制。
債務制動引發紛爭,批評者認為國家過於限制政府的行動能力; 支援者則表示,如果允許債務增長,國家將不得不在利息支付上花費越來越多的資金,從而給後世子孫增添負擔。 多年來,德國一直批評任何讓歐洲各國政府更容易花錢的努力,因為擔心這可能會讓歐元區背負債務並危及歐元的穩定。 直到本月初,德國的做法仍是完全忽視增長,並試圖以身作則,極端限制支出。
然而,數十年來,德國的公共投資在發達經濟體中一直處於墊底位置,即使將資金用於投資預算,也經常出現支出不足的情況,德國的基礎設施狀態可謂每況愈下。 去年9月,原計劃進行翻修的德累斯頓卡羅拉大橋在一夜之間倒塌,流入易北河,造成道路和船舶交通嚴重中斷。 今天,德國的許多道路和橋樑都在崩塌。 該國舉世聞名的高速公路沿線有多達5000座橋樑狀況不佳,已被標記為急需維修。 如今,大多數德國經濟學家表示,債務制動過於嚴格,甚至默克爾也出面表示,應該取消債務制動,但僅限於允許投資。
對債務制動和額外軍費開支需求的分歧導致了德國本屆聯合政府的垮臺和提前舉行大選。 德國決定放棄財政緊縮是由於美國和歐洲之間安全關係的迅速解除。 由於美國總統威脅要終止美國的安全保障並切斷對烏克蘭的支援,默茨表示,德國必須取消護欄,以保衛歐洲免受“自由與和平的威脅”。
作為德國基本法的一部分,債務制動是一項憲法條款,修改它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票。 在大選中獲得第二大黨地位的德國另類選擇黨以及激進左翼政黨均與俄羅斯關係密切,並反對任何額外的軍費開支。 德國選擇黨反對對規則進行任何改變,而激進左翼政黨則反對任何額外的國防開支,這意味著如果這項開支要獲得批准,就必須立即獲得批准。 反對擴展軍備的政黨聯合起來便足以阻止下一個立法週期的任何憲法修改。 為此,默茨正在迅速採取行動,計劃在近期上任前即推動這些支出改革在議會獲得通過。
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將默茨與競爭對手社會民主黨的協定描述為「德國戰後歷史上最具歷史性的範式轉變之一」,並表示“它發生的速度和預期財政擴張的規模都讓人想起德國的統一”。 德國經濟過去五年沒有增長,過去兩年一直陷入衰退,這是德國戰後歷史上最長的經濟停滯期之一。 許多經濟學家警告稱,2025年可能會出現第三年經濟衰退。 由此可見,擴債強軍,這的確是德國經濟歷史進程中的一件大事。
本月初,10年期德國國債收益率升至2.8%,創下柏林牆倒塌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而德國股票指數Dax上漲3.4%,因為市場消化了更多的經濟增長,從而提振了股票等風險資產的價格,卻導致國債價格的下降。 年初到月初,Eurostoxx指數上漲了11%以上,而標準普爾500指數則下跌了近2%。 歐元對美元走強,歐洲國防股上漲,而美國國防股則整體下跌; 同時,歐洲基礎設施股和歐洲金融股均走強。 可見,金融市場的行情態勢或將利於德國擴債強軍及完善其基礎設施。
德國的低債務水準意味著與世界各大經濟體相比,德國的槓桿率較低,而且有足夠的額外支出空間。 儘管德國利率三月初創下17年來最大漲幅,但分析師並不擔心德國信貸質量出現任何惡化。 標普表示,國防和基礎設施支出的增加實際上對德國備受推崇的AAA主權信用評級是“積極的”。 標普認為,德國最擔心的是經濟停滯不前,“任何能提振國內經濟的舉措都是對信用有利的”。 瑞銀(32.74-0.25, -0.76%, )則表示,如果這一方案獲得通過,政府支出可能在未來十年累計增加GDP的20%,這將是80年來最大的財政轉變,超過了德國統一期間的支出。 即使德國在未來10年內將支出增加到這一水準,類比數據顯示,到2030年,德國的債務與GDP之比仍將達到60%左右——這與法國115%和美國124%的比率相比是有利的。 重要的是,計劃中的基礎設施支出是迫切需要的,並且可以實現,有望推動德國經濟增長。 由此,之前預測德國經濟增長持平的分析師現在預測增長將達到1.8%~2%,大體是新冠疫情前德國的增長水準。
歐洲經濟增長的引擎
在德國就增加支出進行政治磋商之際,歐盟委員會提議一項聯合債務工具,涉及歐盟委員會根據歐盟預算借款,向成員國提供低利率貸款,以購買軍事裝備。 毫無疑問,此舉需獲得歐盟國家的一致支援,但是將十分困難。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1500億歐元的貸款可以購買防空和導彈防禦、火炮系統、導彈、武裝無人機和反無人機系統,還可以解決從網路到軍事機動性的其他手段。 取消歐盟國防投資財政規則將使各國在四年內在國防上支出6500億歐元,平均約佔GDP的1.5%。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國防股有所下跌,而歐洲國防股平均上漲了30%以上。 投資者判定,歐洲將在國防上投入更多資金,更為重要的是,歐洲將為自身提供更多的軍事裝備。 原因並不複雜,雖然傳統上歐洲的大部分國防支出都花在購買美國武器上,但由於美國最終決定如何使用這些武器,所以投資者認定,歐洲將在相當程度上追求其武備的自給自足。 慮及美俄關係趨於緊密,歐洲擔心並須避免在其與俄羅斯的衝突中無法使用美製武器的風險。
鑒於近日美國撤回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和情報共用,歐洲正急於向烏克蘭提供替代方案星鏈。 四家大型歐洲衛星運營商證實,他們正在與歐洲政府和機構就提供替代方案進行談判。 加拿大地方各省領導人報告稱,他們正在取消或不再尋求與美國星鏈打交道,墨西哥電信億萬富翁卡洛斯·斯利姆取消了與星鏈的交易,轉而選擇投資自身的電信基礎設施,而非依賴馬斯克的衛星技術。
不難發現,作為美國的盟友,歐洲正在謀求擴張軍備,並著重實現軍備自主。 那麼,歐洲的國防工業能否承擔如此重任呢?
歐洲改革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桑德·托多爾在最近的一篇外交政策文章中指出,歐洲在鋼鐵、汽車、船舶和民用飛機方面的產量超過了美國,這意味著歐盟確實擁有支持烏克蘭和重新武裝自己軍隊的工業實力和財政實力,必要時很少依賴美國,但它需要投資於國防並保護其製造基地免受美國關稅等的影響。 他表示,製造業平均占歐盟總增加值的16.4%,而美國僅佔11%; 歐盟製造業僱用了3000萬人,而美國僅為1300萬人。 他認為,德國現有的工業供應鏈可以兼作國防供應鏈。 桑德指出,歐洲國防工業因分散的定製生產和多年的國防支出不足而受到削弱。 歐盟需要轉向可大規模生產的標準化軍事裝備,各國政府需要向歐洲國防工業提供穩定的長期合同,以便它們能夠擴大生產規模。 他強調的其他弱點是歐洲製造商在電池和關鍵礦物等許多關鍵零部件方面嚴重依賴中國。
目前,歐洲國防部門規模較小,所需之投資與建設或將成為歐洲經濟增長的引擎。 雖然必要基礎設施的支出更有可能推動增長,但國防支出也可能產生溢出效應。 正如軍費開支催生了航空業、互聯網和核能,國防支出仍將開發出具有民用和商業用途的新技術。
德國約佔歐洲經濟的三分之一,並擁有工程專業知識和過剩產能,其決定引領歐洲擴軍強武,著實是件大事。 冷戰期間,德國國防支出高達GDP的4.9%,而今或將GDP的3%~3.5%用於國防開支,雖未及冷戰時期的水準,但國防預算也將增加一倍。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預估,此舉將直接或間接為德國創造超過24.5萬個就業崗位。
近年來,德國經濟增長低迷乃至衰退,大大拖累了歐洲經濟。 德國版本的經濟振興將有利於歐洲經濟增長,而歐洲對國防的新投入或將有助於相關技術競爭,以擺脫一直以來的落後狀態。
以汽車製造為例,作為過往數十年的強國,如今德國卻正在裁員並關閉工廠。 利用這種過剩產能進行軍事生產將有助於保護德國的製造基礎設施,同時提高軍事裝備的產量。
冷戰結束后,一個單極世界出現在世人面前,美國是唯一獨存的超級大國。 中國的實力與影響力不斷增強,歐洲卻未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極”力量。 由於能源依賴俄羅斯而國防需求依靠美國,亦未能與中國簽署並執行中歐投資協定,如今面臨美國持續的關稅威脅及退出北約的潛在壓力,更放棄俄羅斯能源的供應保障,歐洲自覺或被迫地需要為一個不再依靠美國的未來做好規劃,並將在其內部重新協調一致梳理出其與中國乃至俄羅斯的未來關係原則。
過往數十年來,歐洲一直圍繞一體化和政治不和而內部紛爭不斷。 同時,長期投資不足導致經濟增長緩慢,如今歐洲的政治與經濟已然疲態盡顯。 歐洲所面臨的潛在危機或迫使德國等各國領導人齊心協力,競相重振經濟並迎頭趕上。
(作者系浙江現代數位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