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News 

Stock Market 股市・新聞

今年漲逾44%遠超美股「七姐妹」,中國科技股「七巨頭」 崛起有這些推力

今年漲逾44%遠超美股「七姐妹」,中國科技股「七巨頭」 崛起有這些推力

2025年03月19日 20:32 第一財經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科技股「東升西落」的趨勢,仍然還在持續。

2025年以來,港股科技「七巨頭」的總市值持續飆升,已經達到11.85萬億港元,漲幅超過44%。 而美股科技「七姐妹」的市值,目前為17.61萬億美元。 較年初下滑約14.48%

此升彼落之下,中國、美國頭部科技股的市值差距不斷縮小。 以特斯拉與比亞迪(401.0003.930.99%)股份為例,兩者市值的差距,已從約人民幣8.6萬億元,縮小為4萬億元左右。

港股科技七巨頭市值「水位」不斷上升后,與美股科技龍頭的市值差距還有多大? 市值上漲背後有哪些因素助推? 港股科技板塊後續是否還有上漲空間? 第一財經進行了詳細盤點。

港股「七巨頭」市值漲幅大幅領先

今年以來,港股市場持續升溫,港股科技「巨頭」們的市值也不斷增加,

法國興業銀行(22.340-0.04-0.18%)2月份的一份報告,將中國科技“七巨頭”的成員,定義為騰訊控股、阿裡巴巴、小米集團、中芯國際(93.380-0.37-0.39%)、比亞迪股份、京東集團和網易。

內地券商設定的名單也大體類似,僅部分個股存差異。 例如,興業證券(6.060-0.02-0.33%)經濟與金融研究院在研報中篩選的港股科技“七龍頭”,包含美團而未包含網易。

按法國興業銀行篩選出的中國科技「七巨頭」作為統計標準,Choice數據顯示,2025年初,港股科技「七巨頭」的總市值為8.19萬億港元,但3個多月後已飆升至11.85萬億港元,漲幅超44%。 其中,漲幅最高的是阿裡巴巴-W(09988.HK),市值從1.57萬億港元大幅增長到2.72萬億港元,區間漲幅超73%。

“七巨頭”們的市值,基本全部“更上一層樓”。 騰訊控股(00700. HK)的市值,同期從3.85萬億港元上漲至4.96萬億港元,離5萬億港元大關僅一步之遙。 小米集團-W(01810.HK)則從8659億港元上漲為1.45萬億港元,比亞迪股份(01211.HK)也從7756億港元上漲為1.22萬億港元。

對比來看,美股科技「七姐妹」的市值漲跌,遠低於上述港股。 業內一般認為,美國科技「七姐妹」(MagnificentSeven)為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Meta、特斯拉、英偉達,它們在全球科技領域佔據主導地位,成為美股上漲的核心驅動力(9.8800.131.33%)。 今年以來,上述股票持續下跌。

第一財經記者據choice數據梳理,今年年初,美國科技“七姐妹”市值合計為17.61萬億美元。 但到了3月18日收盤,已下滑至15.06萬億美元,跌幅約14.48%。

其中,特斯拉的市值,從年初的1.3萬億美元下滑至7247億美元,跌幅約44.2%。 蘋果、谷歌A市值跌幅也超15%。 微軟、英偉達、亞馬遜、MetaPlatformsInc-A年內均錄得一定幅度下滑。

在這樣的情況下,港股科技「七巨頭」與美國科技「七姐妹」的市值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年初,美國科技「七姐妹」市值高達17.61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126.57萬億元。 當時港股科技「七巨頭」市值僅為8.19萬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為7.58萬億元,兩者相差118.99萬億元。 截至3月18日,兩者差距已縮小為97.12億元。

與同類型美股企業相比,部分港股科技公司的市值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較為典型的是中芯國際。 今年初以來,該公司市值從2536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2348億元)上漲至4126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為3809億元),逐漸逼近美國半導體代表性企業英特爾。 目前,英特爾市值為112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8050億元)。

同樣被業內視為「對照組」的還有特斯拉、比亞迪股份。 特斯拉的市值從年初的1.3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9.34萬億元),下降至724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5.20萬億元)。 同期,比亞迪股份的市值則從7756億港元(摺合人民幣7182億元)上漲至1.22萬億元(摺合人民幣1.13萬億元),兩者差距已從人民幣8.6萬億元縮小為4萬億元。

資金湧入是上漲推力

港股「七巨頭」估值迅速攀升,離不開行情推動。

1月中旬開始,DeepSeek和阿裡Qwen2.5-Max等國產大模型陸續發佈,市場開始重新審視相關企業的“科技”屬性,一定程度上帶動恆生科技指數走高,頭部公司股價持續攀升。

“港股領跑全球權益市場,本質驅動力之一是港股’AI含量’高,且AI相關的科技類資產較A股更具’辨識度’。” 國金證券(8.740-0.04-0.46%)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弛認為。

從資金面上看,內外資都在重倉港股的科技板塊,共同推動科技巨頭估值上漲。 根據興業證券研報,近期內資、外資凈流入居前的標的,均包括阿裡巴巴、騰訊控股、小米集團、美團。

與以往不同的是,近期南向資金不僅大規模湧入,而且正從此前的紅利板塊加速「調倉」至科技板塊,為科技巨頭市值上漲提供充足流動性支援。

一方面,南向資金正加速湧入港股板塊。 2024年,南向資金凈流入8078.7億港元,刷新歷史紀錄;2025年,南向資金繼續湧入,截至3月18日,2025年凈買入3604.54億港元,為去年同期的近4倍。 其中,南向資金2月單月凈流入規模達1527.78億港元,創下2021年1月以來新高;3月10日南向資金單日凈買入達到296.26億港元,刷新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的紀錄。

另一方面,近一個月南下資金主要買入互聯網、智慧駕駛、晶元、AI醫療等科技行業相關公司,對銀行股等紅利板塊的偏好降低。 截至2月26日,阿裡巴巴、中晶元國際、快手-W名列南向資金近30日買入榜前五位,阿裡健康、吉利汽車等亦獲大幅加倉。

“七巨頭”接下來怎麼走

以港股科技「七巨頭」為代表的科技股板塊,估值能否繼續提高,業內普遍持相對樂觀態度。

一方面,目前港股科技板塊的估值仍處於相對低位,業內認為仍具備配置性價比。

“目前港股市盈率偏低,整體估值相較於美股也存在明顯偏低現象。”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認為,截至2月底,恆生科技指數的市盈率為24.69倍,處於近五年29.6%的較低分位數水準。 20231月相比,恒生科技指數有超過130%的提升空間。

“近期港股市場表現出了較強的彈性,南下資金與海外資金也持續流入港股市場。 港股市場估值雖有上行,但配置性價比仍在,同時港股市場整體以及龍頭個股業績預期仍未出現顯著變化,其估值或仍存在一定的修復空間。 “光大證券(17.700-0.03-0.17%)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宇生說,截至2月底,大部分科技龍頭估值PE(TTM)仍處於2010年以來的均值之下,配置性價比較高,騰訊控股、 阿裡巴巴-W以及百度集團-SW2010年以來的估值分位數分別為24%32%以及28%

另一方面,上述港股科技巨頭們橫跨電商、雲計算、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終端、新能源汽車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身的業績、科技“含金量”也受到市場認可,為其在資本市場的估值走高提供基礎。

“歷史來看,恒生科技指數業績與其估值存在一定相關性,更好的業績表現有望刺激恆生科技估值修復。” 張宇生說。

以估值漲幅較快的阿裡巴巴為例,2月20日,阿裡巴巴-W披露的2025財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該公司營業收入達2801.54億元,同比增長8%,增幅超出市場預期。

“阿裡巴巴有望持續受益於2025年AI應用發展帶來的基礎雲服務需求釋放。” 華泰證券18.080, -0.09, -0.50%研究所科技與電子首席分析師黃樂平認為,近期Deepseek的技術突破不僅有助於推動AI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創新,還為開源模型本身提供了更多的反饋和優化機會。

此外,黃樂平及其團隊認為,小米、聯想、比亞迪、中芯國際、阿裡巴巴、騰訊、美團等是中國科技核心資產。 例如,小米將成為端側AI落地主要受益者之一,比亞迪將迎來電動車龍頭智能化轉型機遇,中芯國際可成為全球產業鏈重構主要受益者之一,騰訊將受益於AI賦能社交廣告、混元大模型。

“內地科技企業目前在人工智慧、晶片等硬科技領域的表現良好,這將進一步加強後續的市場信心。” 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說,尤其是長期被低估,但業績整體或者是所處行業不錯,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的企業,還有一定發展空間。

(實習生蔣習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