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7日 22:14 第一財經
資料來源:新浪財經
衝突持續升級,多國捲入,地區局勢愈加複雜化。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從加沙地帶突襲以色列境內軍民目標,自此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死亡、分離、廢墟、逃亡、炮火佔據了中東新聞的大半。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巴以衝突非但沒有熄火,從黎巴嫩到敘利亞、從葉門到伊朗,有越來越多的中東國家捲入其中,衝突外溢效應持續蔓延。
尤其是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在9月27日遭以軍轟炸身亡后,伊朗在10月1日從本土向以色列發起導彈攻擊。 國際社會不僅在等待以色列如何回應,更擔心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直接攻擊,會讓中東局勢走向全面失控。
不過,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鈕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以色列與伊朗長期處於博弈與對抗之中。 雙方即便偶有擦槍走火的事件,併產生“表演式”軍事對抗,但是雙方之間維持以間接性對抗為主的鬥爭方式的邏輯,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互相攻擊戰火升級
2024年10月7日一早,正當以色列各地紀念10月7日襲擊一周年之時,從加沙地帶南部起飛的火箭彈再次進入以色列境內。 其中三枚火箭彈被以色列防空系統攔截,第四枚火箭彈擊中一片開闊區域。 哈馬斯宣稱對此次火箭彈襲擊事件負責,稱其襲擊的目標是駐紮在以色列南部的以色列軍隊。
在一年前的2023年10月7日清晨6點30分左右,數千枚火箭彈從加沙地帶射向以色列境內。 同時,哈馬斯和其他加沙武裝團體對以色列南部展開了突襲,共造成了超過1250名以色列居民死亡,並綁架了大約250人帶回加沙地帶,其中很多是婦女和兒童。 這一天是自大屠殺以來以色列和猶太歷史上最為血腥的一天。
一年之後,即便哈馬斯遭受重創,但巴以衝突仍在持續。 以色列國防軍在6日表示,哈馬斯可能會在新一輪巴以大規模衝突爆發一周年之際對以色列發動火箭彈襲擊,以軍對此採取相應措施,加強了加沙地帶及周邊區域的軍事部署。
以色列國防軍6日當天轟炸加沙地帶中部一座清真寺和一所學校,造成至少24人死亡、93人受傷。 以色列國防軍6日發表聲明說,以空軍「精確打擊」了一座清真寺和一所學校內的哈馬斯指揮中心,並稱哈馬斯武裝分子在這裏策劃和實施針對以色列的襲擊。
據巴勒斯坦加沙地帶衛生部門6日發佈的數據,去年10月初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近4.2萬巴勒斯坦人死亡、超過9.7萬人受傷。
除了加沙地帶外,以色列還在多線作戰。
5日晚到6日淩晨,以軍猛烈空襲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的真主黨目標,以軍稱,他們攻擊了真主黨武器庫和其他軍事基礎設施。 以軍方發言人6日還對黎南部居民發佈了新的撤離警告,要求他們立即向阿瓦利河北部轉移。
在連日的空襲后,真主黨高級領導人哈希姆·薩菲丁(Hashem Safieddine)失聯,他被認為是納斯魯拉之後可能的繼任者。 薩菲丁是納斯魯拉的表弟,與納斯魯拉關係密切,甚至外貌也有幾分相似,這些都是他繼任真主黨新領導人的有利條件。
同時,敘利亞軍方6日也發表聲明說,以色列從黎巴嫩北部方向對敘中部多處軍事地點發動空襲,造成一些財產損失。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后,以軍多次以打擊伊朗軍事設施為由空襲敘境內目標。 隨著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衝突持續升級,以色列對敘境內目標的襲擊更加頻繁。
同時因為擔心以色列的報復,伊朗民用航空組織發言人6日宣佈,暫停該國部分機場航班起降至7日晨。
10月4日,有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以色列方面並未向美方保證不會針對伊朗核設施進行報復性打擊。 此外,該名官員表示,以色列或將於10月7日即哈馬斯對以色列襲擊一周年之際,在部分地區發動報復性行動。
出於對巴以衝突外溢的擔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9月27日在安理會中東問題高級別會議上說:“加沙地帶前所未有的死亡和破壞所產生的衝擊波現在有可能將整個地區推向深淵,一場後果不堪設想的熊熊大火正迎面襲來。 ”
衝突一周年影響擴大
在去年10月7日後,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希望以此能夠解救以色列被扣押人員,消滅哈馬斯以及消除加沙地帶對以色列的安全威脅。
如果以這些目標來衡量以色列的“戰果”,以色列也難言勝利。 如今,依然有超過100名以色列人被哈馬斯拘押,下落不明。 同時,哈馬斯雖然遭遇重創,但對以色列的威脅仍然存在。

哈馬斯當地時間7日上午發表聲明,呼籲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在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一周年之際採取緊急措施制止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侵略”,同時強調哈馬斯自身不會放棄抵抗。
同時,哈馬斯也並非以色列社會唯一的外部威脅。 10月5日晚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發表視頻講話表示,以色列面臨來自哈馬斯、黎巴嫩、葉門、伊拉克、敘利亞,以及伊朗的威脅,正在多線同時開展作戰。
這些被內塔尼亞胡點名的多為“抵抗軸心”的成員,所謂“抵抗軸心”,是以伊朗為核心,以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什葉派民兵、葉門胡塞武裝和哈馬斯為主要成員的地區政治和軍事力量。
面對「抵抗軸心」遭遇全面攻擊,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5日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說,伊朗堅持“抵抗”以色列的承諾,表示伊朗對以色列的任何行動都會做出相應甚至“更強烈”的回應。
新一輪巴以衝突對於加沙經濟的摧殘不言而喻,而以色列也同樣“受傷”。 據以色列央行估計,該國經濟增速預計從2023年的4.5%下降到2024年的1.5%。 近期,標普、穆迪、惠譽三大評級機構均下調了以色列的信用評級。
以色列旅遊部9月底的數據顯示,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約有85.3萬遊客到訪以色列,僅為此前一年的四分之一。 此外,由於禁止巴勒斯坦勞工進入,以色列的建築業和農業工作力嚴重不足,遭遇重創。
在中東,沒有參與到新一輪巴以衝突的國家也會“躺槍”。 例如,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6日發佈聲明說,自2024年初以來,埃及蘇伊士運河收入同比下降60%,過境船隻數量同比減少49%。
自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葉門胡塞武裝多次在紅海襲擊與以色列有關聯的船隻,很多航運企業由此放棄紅海—蘇伊士運河航線。 蘇伊士運河收入是埃及國家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之一,埃及目前仍在努力應對經濟困境。
其實自衝突爆發以來,埃及、卡達等地區國家也一直試圖斡旋,但在去年11月促成巴以短暫停火、部分遭扣押人員獲釋后,多輪談判再無實質進展。
以色列和哈馬斯均不斷向對方提出新條件、爭取於己有利的戰略籌碼,雙方和解條件變化頻繁,增加了談判的不確定性,使調解方難以找到共同基礎。 而美國雖有能力影響以色列的決策,但在美國總統選舉前不太可能進行重大干預。
有評論人士認為,爭取被扣押在加沙地帶的以色列人獲釋也是以色列的重要目標,這一問題未解決之前,以色列不願停止軍事行動,這進一步導致停火難以達成,和平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