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人生第一次買Prada包後才懂…有錢人買名牌前都會算「這公式」

人生第一次買Prada包後才懂…有錢人買名牌前都會算「這公式」

就在我買下人生第一個Prada包包不久,我的導師就注意到了,她淡淡一笑說「沒有什麼比得上人生第一個名牌包」。多年後,印證了我導師的那句話,因為在那之後一切都不同了,你會變,評估事物價值的標準也隨著你而改變…

還記得我人生第一個Prada包包嗎?就在我買下它不久,我的導師就注意到了,並開口問我。我當然很興奮、滔滔不絕地說,對呀,是新的喔,我才剛買不久,我真的超級超級愛這個包包的。

她淡淡一笑,說「沒有什麼比得上人生第一個名牌包」。我也學她淡淡一笑,然後忍不住笑得花枝亂顫地說「喔,對呀,哈哈哈,真的耶」。

在那之後,我陸陸續續又買了好多包包。你知道嗎?她說得一點都沒錯。沒有什麼比那第一個包包感覺更美好。事實上,當我手上的奢侈品越來越多, 我開始出現所謂購物懊悔症候群:我真的有需要嗎?我到底什麼時候才用得上這東西?

有時候我的懊悔是錯覺,我買的東西後來證明很有用,一天到晚在穿。這種買到好的單品,變成衣櫥固定班底的感覺,我愛死了。但也有些時候,我的懊悔不幸成真。我花了好幾千塊美金買了一個從來不曾從防塵袋中拿出來用的包包。我感覺浪費了好多好多錢。無可否認,這種錢花得完全沒價值。

我們剛談完了預算的運作邏輯,我想暫停一下,與各位一起深入讓人揮霍成性的根源:價值。

大體而言,只要購買商品帶來的正面感受,高於不再擁有那筆錢的負面感受,這次的購物就有了價值。這種感覺我們也常形容它為「值得」—到手的物品值得我們放棄手上的金錢。問題在於, 很多人其實不了解手中的一塊錢其真正價值是什麼,這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從來沒在腦海中描繪過那一塊錢能帶給我們什麼。

事後想起來,我從第一個Prada 包得到的價值真的很多,因為當年的我非常清楚那些錢能買到什麼。我努力工作,還為了這個包包設定專屬的存款目標。你們的有錢富朋友我可是每次拿到薪水就把幾百塊美金轉進「買包基金」中。我大聲對自己說:「今年我做到爆肝也無所謂,因為不管怎麼樣我一定要買到那款美死的包。」我甚至算得出來為了這個包我加班了幾小時,而且滿心愉悅、覺得每一個小時的苦力都值得。

我敢打賭,我們每個人在職涯的開始都曾有過這樣的一刻。當然不一定是包包:也許是第一次搬進自己的公寓、第一次跟父母去餐廳後伸手拿起帳單,或是買下人生中的第一臺車。這是你初次感受到你有財務自主能力,第一次清楚地知道你不再需要仰賴他人來得到你要的東西。就是這一刻,賦予你從未擁有的自由與力量,沒有什麼比這一刻還來得有價值。

同時,也印證了我導師的那句話:沒有什麼比得上人生第一個名牌包。這是因為—在那之後一切都不同了。你會變。評估事物價值的標準也隨著你而改變。

我第一次邁向Prada 大冒險的存款之路上, 是真心想要買一件奢侈品,一個價值足以代表我的收入、我的血汗的精品。但有了幾個名牌包之後,我開始重新思考,思考每一次購買新包包, 這背後要做幾個小時的工作?我想像自己在交易桌前奔走、回覆電子郵件、進行市場調查,甚至想像自己通勤的辛勞,然後自問:如果要我忙整整兩個禮拜,就換這一個包包當報酬,我開心嗎?

最後,我的答案是不。我再也不想要買新包包了。我發現,這就是所謂的揮霍,不是我沒有足夠的錢買名牌包,而是因為我用錢去交換來的東西,已無法帶給我想要的價值。在我的買包旅程中,「值得我忙這麼久嗎?」的捫心自問,就是價值開銷法的精髓。價值開銷法,就是用賺得這筆錢你所需要付出的工作量,來衡量潛在購買目標的價格,然後自問:好,那你覺得值得嗎?

價值開銷法既簡單又有威力,有可能為你省下很多錢。當我們漸漸忘了銀行戶頭的存款背後是多少工作(以及多少血汗與眼淚),人很容易開始不知節制地花錢,而且依舊不滿意金錢所換來的物品。價值開銷法將問題從「這東西我買不買得起」改為「這東西有值得我工作這麼久嗎?」

你的有錢富朋友在此公開價值開銷法的祕密公式——

商品價錢 ÷ 有效時薪。

換算出工時之後,你就能捫心自問,願不願意工作這麼多小時,來換得想要的洋裝或假期。

價值開銷法也是關鍵時刻幫我們懸崖勒馬的絕佳工具。舉例來說,看到喜歡的東西,我們經常反射性地想:嗯,我上次買的那個包包好像沒有真的很到位,但這一款也許能給我期待的信心與美麗。

有了價值開銷法之後,你就會捫心自問:等等,我到底在想什麼啊?包包其實從來都沒有為我解決問題過。這時,你就會理性地重新評估了(也就是透過價值開銷法的反覆自問,避免不知不覺上了「過慣好日子」的恐怖列車)。如此一來,你也就不太會毫不猶豫地花大錢在不是真心想要的事物上。

本文摘自 —《我的有錢富朋友教我的事:關於金錢、財務與自主,翻轉你一生的致富思維》

 

文/屠惟安 | 悅知文化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3958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