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交易所XREX首席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陳梅慧近日車禍身亡,卻引發一系列陰謀論疑雲。為何虛擬貨幣會蒙上犯罪活動的陰霾?
曾任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現任金融犯罪調查師的陳梅慧專精虛擬貨幣、區塊鏈洗錢犯罪防治偵查技術,多次協助檢警追查非法金流,包括創意私房、88會館負責人郭哲敏涉地下匯兌,以及協助扣押詐欺集團不法所得高達93億元。
她的專業背景使她近日的車禍意外衍生不少陰謀論。
區塊鏈的顧問公司Chainalysis在《2024年虛擬加密貨幣犯罪報告》中指出,2023年加密貨幣的非法交易額高達242億美元(約新台幣7,851億元),且報告強調,這數字可能因目前辨識技術受限被低估。本文將簡介虛擬貨幣和區塊鏈為何容易被用於犯罪活動。
虛擬貨幣與區塊鏈的本質
虛擬貨幣顧名思義是指沒有實體的貨幣。常見的虛擬貨幣為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以及受到馬斯克公開支持,而知名度急升的狗狗幣(Dogecoin)等。
虛擬貨幣並非由特定國家、地區發行,可以在全世界通用,能夠讓資產自由轉移,減少交易成本。以比特幣為例,除了在伊朗等特定國家特別貴,其他國家的價值是幾乎是統一,也就是不管在台灣賣還是美國賣,不可能會相差20%。
虛擬貨幣的背後核心原理則是「區塊鏈」。
區塊鏈想做到的是透過「去中心化」的模式,運用科學定義規則,透過降低人性化,減少交易時的不確定性,以提高交易的效率。
跟傳統伺服器不一樣的地方是,它不是由個人或者有一個團體在某個機房去運作,而是集結大家的電腦的運算能力集結而成。
綜合上述,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透明性、可追溯性。
(延伸閱讀:區塊鏈全面入侵,翻轉你生活的7大應用)
更透明、可追溯,但為何仍容易用於犯罪?
第一,高度匿名性。大部分虛擬貨幣交易是記錄在區塊鏈上的公開帳本,但用戶無需提供個人身份資訊,這使得追蹤交易背後的真實身分變得相當困難。
第二, 去中心化導致缺乏監管。大部分國家對虛擬貨幣的監管仍在起步階段,犯罪分子可以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漏洞進行跨境交易,逃避監控。
第三,全球流通性與快速性。虛擬貨幣可以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轉移、無法逆轉,且交易無需經過銀行等中介機構,讓資金流動更加便捷且難以攔截。
隨著區塊鏈技術不斷發展,政府和相關機構必須加快腳步完善監管法規與技術,才能有效防範潛藏的犯罪風險。
文/蘇欣儀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