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擅長溝通,只要懂得「體貼」,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改變「只會察言觀色」的人生
首先,我想請你嘗試回想自己「出社會第一年」的事。
剛進公司時,你應該參加過「公司準備的商務禮儀課程」,或是聽過「來自主管的指導和提醒」吧?
又或者是被迫看完了公司指定必讀的「商業技巧書」。
你在那之後漸漸習慣職場,也熟悉了自己的工作。
當你獨當一面時,某個瞬間來臨了。
你會面臨一個事實──「不會再有人對你多說什麼」。
當然這也代表你變成了一位優秀的主要員工。
可是在往後的日子裡,每個人將漸漸在「是否能為團隊或職場著想」、「是否有辦法照顧後輩或下屬」方面出現落差。
一旦過了一定的年紀,自然不會有人再來對你說「你要為團隊著想」,畢竟沒有人會去提醒超過30歲的主要員工「你要打招呼」吧?
不過我想你也知道,會不會打招呼明顯與你給人的印象息息相關。
換句話說,這些成了你自己必須要去注意的事。
你20幾歲被稱為年輕人的時候,只需要透過「技巧和理論」完成工作,並拿出結果即可,然而30歲之後,你將無法光靠那些在職場上立足。
你每年都會有更多的後輩,當上主管後也會有下屬。
你不但工作上要有進展,還要能夠留心觀察與那些人共度的「日常」。
你想要意識到這一點並改變自己,還是維持原狀不變呢?
這在未來將會帶你獲得人生的豐碩成果,像是──「被交付重大工作」、「被選為管理階層」、「成為他人徵詢意見的對象」等等……
你要是一直遲鈍下去,等到變成老鳥員工,這部分將再也無法有所改變。
只靠「理」工作的人,勢必會陷入僵局。
在一切還來得及前,你需要學會一件事。
那就是與「理」相對的「情」,意即「體貼」的思考法。
請用去冰的水
比方我曾聽說人氣旅館的前經理會在幫客人辦理入住手續時,看客人是用哪隻手握筆,藉此確認客人的「慣用手」。假如客人是左撇子,他會提前告知餐廳的員工要改變那位客人的筷尖朝向。
如果客人走路的速度緩慢,他會猜測那位客人可能腰不舒服,隔天要送客人離開時,他會把那位客人的鞋子放到玄關牆邊的椅子附近。
會讓人「下次還想要再來」的旅館裡,到處都充滿了對方能隱約感受到的體貼。
- 如果你帶著大型行李進到店裡,員工會馬上拿「籃子」來。
- 如果你準備要吃藥,員工會送「去冰的水」過來。
- 如果你穿著外套,員工會把「冷氣的溫度」調高。
- 如果你咳嗽,員工會默默遞你「喉糖」。
一間旅館是否有像這樣的體貼服務,會對「舒適度」帶來影響,成為在眾多選擇中讓客人決定「下次再去住那吧」的關鍵。
這些對從事服務業的他們來說都是「習以為常的事」。
不過一般的商務人士當然不需要體貼到這種程度。
而我的職責就是把在那之中獲得的啟發,以「商務人士必備技巧」的形式傳授給大家。
「體貼的差異」造成「人生的差異」
舉例來說,請你想像一下「面試」的場面。
在最初的第一次面試和第二次面試中,應徵者若是能給出合理的回答或者是有實績、證照,其實意外地能輕鬆過關。
只是隨著最終面試越來越近,應徵者在能力上的差異也會逐漸消失。
在最後的最後往往是面試官的一句「我總覺得應該要選這一位」,這種難以言喻的要素決定了結果。
在等候區會向其他來求職的應屆畢業生搭話說「很緊張呢」來緩和氣氛。
假如參加一大早的面試,打招呼時會說「謝謝你們這麼早來面試」。
團體面試結束時,會把其他人忘記歸位的椅子推回桌子下。
擋著門讓別人先出去。
說出「關於旁邊的○○先生提到的……」,記得其他參加者的名字與發言內容。
這樣的人很可能抓住了進入錄取名單的機會。
這種看不見的小地方,最能體現每個人對「體貼」不同的敏銳度。
日積月累下來,這將會成為左右人生的重要因素。
二○二二年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的是從數學上解釋「為什麼常常是最幸運的人會成功,而不是最有才華的人」的研究。
那項研究得出了「才華普通且非常幸運的人,往往比非常有才能的倒楣鬼還要成功」的結論。
除此之外,以下這段註解令我印象深刻──「才能不可或缺,但只有才能也會變得不幸。這句話不是要你等待幸運到來的意思,如果你想要遇見幸運,勢必得向前邁進,這才是我們想要傳達的訊息。」
假如合作對象的公司要求你「多帶一個你公司的人來」時,你會選誰呢?
你應該會選實績優異或經驗豐富的人吧?
可是如果對方有說出沒禮貌發言的可能,又或者是個粗線條的人,多半會讓人有所猶豫,心想「還是不要選那個人好了……」
既然如此,帶「很努力工作又貼心的後輩」去或許會比較好。
而這兩種人之間的差異其實源自平時的「小事」。
—— 本文摘自《體貼是練出來的》
文/川原禮子 | 平安文化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