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退基金創下歷史新高,前11個月大賺6,940億元,收益率達16.14%,每位勞工平均分紅超過5萬元!這筆亮眼收益再次引發大眾對勞退制度的關注,尤其勞工是否應自提6%累積更多退休金?這到底值不值得?
根據勞動部基金運用局最新公布的數據,2024年前11個月,新制勞退基金收益高達6,940億元,收益率達16.14%,為新制歷年最佳表現。
全國1,272萬有效的勞工個人專戶平均可獲得超過5萬4,000多元分紅,分配數額甚至超越2023年全年的成果(收益數額4,786億元),預計今年3月將大分紅。
勞保局指出,實際收益分配需根據每位勞工的專戶累計金額與年資來計算,因此實際分紅金額會有所不同。不過,2024年全球股市與債市表現良好,加上基金分散投資於AI產業及穩定的資產配置,助推勞退基金表現大幅躍升。
何時能領到勞退金?
根據勞退新制規定,勞工在滿60歲時即可一次性提領勞退金,且不受公司經營狀況影響。此外,若勞工因重大傷病、完全喪失工作能力,或因特殊原因需提前領取,也可依法申請。
不過需注意的是,提領金額將根據個人專戶的累積金額及收益計算,因此平時的提撥比例與年資都會直接影響最終領取的金額。這意味著,愈早開始提撥、累積得愈多,退休時的生活保障就愈穩健。
請領方式與條件
- 年資未滿15年:應選擇一次性領取退休金。
- 年資滿15年以上:可自由選擇一次性領取或按月領取退休金。
- 續提退休金:退休後若繼續工作,雇主仍需為勞工提繳退休金。這部分的續提金額可每滿一年申請一次。
- 提前請領:若勞工在60歲前因喪失工作能力,可提前申請領取退休金。
- 遺屬請領:如勞工在請領退休金前過世,或在領取月退休金期間因故早逝,其遺屬或遺囑指定的請領人可選擇一次性領回專戶金額或結算餘額。
勞退新制與舊制的差別是?
- 在考慮是否自願提6%之前,先來看看勞退新制與舊制的核心差異。
- 舊制
- 適用於2005年6月30日以前的工作年資。以勞工平均工資計算退休金,並由企業直接支付,企業承擔全部責任。
- 新制
- 2005年7月1日後實施,改為雇主每月提撥勞工薪資的6%至個人專戶,此外,勞工也可自願額外提繳最高6%。退休金屬於勞工個人資產,累積金額不受公司營運狀況影響,且一旦提撥即無法撤回。
相較於舊制,新制的優勢在於資金獨立,勞工不用擔心公司倒閉影響退休金,並且享有穩定的收益機制。
勞保與勞退有何不同?
很多人常將「勞保」與「勞退新制」混為一談,但兩者性質截然不同:
勞保
類似保險,提供老年、傷病、失業等多項保障,但勞保基金面臨財務赤字,未來是否能穩定支付是一大隱憂。
勞退
類似儲蓄,累積金額隨工時與提撥金額增加,資金獨立於國家財政,並受法律保障。
簡而言之,勞保更像是保障「最低限度生活」,而勞退則是幫助勞工累積更穩健的退休資金。
自提6%,值得嗎?優缺點一次看
雇主每月提撥6%到勞工專戶是法定規定,但是否額外自提最高6%?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選擇,以下分析:
優點:
- 節稅效果:自提金額不計入年度薪資所得課稅,減少稅負壓力。
- 強迫儲蓄:累積退休金,幫助未來生活更有保障。
- 代操績效穩定:如果是不擅於投資理財的人,交由勞動基金代操的績效成果可能比放在銀行定存來得好。
- 收益保證:享有不低於銀行兩年定存利率的最低收益保障。
缺點:
- 流動性差:自提金額需到60歲才能領取,短期內無法靈活運用。
- 缺乏自主選擇:交由基金代操,對熟悉投資的族群而言可能過於保守。
- 績效有限:雖有穩定收益,但未必能滿足較高的生活期待。
- 適合對象:若您是無投資經驗的勞工,或追求穩定收益、缺乏自律的族群,自提6%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若您有穩定的理財習慣,可考慮自行配置資產,效益或許會更高。
2024年勞退基金大賺6,940億元,帶來亮眼的分紅數字。然而,退休後的生活保障並非僅靠勞退基金就能完成。是否選擇自提6%需要根據個人財務狀況與未來規劃進行評估。
讓每一分努力都能化為長遠的生活保障,現在就是為未來做好準備的最佳時機!
(資料來源:勞動部、華南銀行)
文/王穎皓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