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4日
少子化趨勢不可逆,引入外籍人才勢在必行。根據勞動部統計,這幾年東南亞人留台數量激增,顯示政策有效。但和自己比有進步,和鄰國比卻還差一大截。
本文採訪4位來台工作的外籍人士,分別來自馬來西亞、巴拿馬、瑞士、美國,透過個案經驗分享,期許台灣對外籍人才的政策可以更開放與包容,讓台灣從矽島轉型為能夠廣納世界人才的磁島。
馬來西亞
艾睿電子業務部處長 林忠祥
和其他國家比,台灣太慢了!
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童振源指出,僑委會2023年的預算將成長26%,由2022年的13.7億,增加至2023年的17.2億。增加的經費,幾乎都給了僑生處,看得出政府想留下東南亞人才的企圖。
「量化指標都訂出來了,可以看出台灣這次是認真的,」馬來西亞最大獨立中學寬柔中學的台灣校友會理事長林忠祥觀察。過去幾年,他一直積極扮演台灣和馬來西亞的橋梁。
他分享,馬來西亞的華僑對台灣有一種天然的嚮往,即使是20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雖然大量看中國影視節目,但對台灣依然存有一些好感。
究其原因,馬來西亞的學制分兩種:一為政府資助的國民中學,另一種是早期下南洋的華人,為了延續中華文化而創辦的獨立中學。
「我爸爸的作業本上,寫的是民國幾年,」從中可以看出台灣的影響。
林忠祥念的也是獨立中學,當年到淡江大學攻讀運輸管理學系,畢業後要留台工作卻因政策限制,萬般折騰。所幸,在同鄉的介紹下,他找到一份業務工作,公司隔年被《財星》(Fortune)500大企業艾睿電子(Arrow Electronics)收購。由於主管也是外國人,讓他得以留下。
如今,台灣相關法令改善,尤其是評點制的出現,讓學生可透過拿學位、精進語言獲取點數,更容易留下來。第一批透過評點制獲得居留證的楊冠義,目前是台灣最大僑生社群Canaan Project 迦南計畫創辦人。他指出:「留台的馬來西亞人愈來愈多,2018年正式超過美國。」成為台灣第2大外籍白領族群,僅次於日本。
根據勞動部2021年外籍專業工作者年報,馬來西亞人從2014年(推出評點制)的1.8萬人次成長至2021年的6.5萬人次,漲幅超過日本、美國、香港和印尼。
然而,「台灣不能跟過去比,要跟鄰國比!」林忠祥說,跟40年前相比,僑生的選擇不再只有台灣,「相比新加坡、澳洲或中國,台灣還是太慢了!」
他舉例,如果你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外籍生,因是第一學府的高材生,畢業馬上能拿居留證。反觀台灣,要留台5年才能申請永久居留證,大學4年還不算在內。
巴拿馬
日立軌道交通號誌系統整合工程師 巴新平
資訊不透明,拿到工作也沒用
所幸台灣在生活環境、文化包容和學校排名上還有優勢。「台大在土木工程領域的世界排名算前列,」來自巴拿馬,任職於日立軌道交通號誌系統的巴新平(Gabriel Alba)指出,當初他從畢業後返國的薪資、學校排名、未來發展和學習中文等條件綜合評估下,決定來台念書。
為什麼決定留下?「在運輸交通領域,台灣還是較巴拿馬進步,我想學有所成,未來貢獻母國。」
不過,作為台灣第一學府的畢業生,巴新平在申請居留證時挑戰重重。2016年畢業時,要拿到居留證的方法有幾種,像是薪水是基本薪資的兩倍(當時約新台幣4萬7,791萬元)或2年以上工作經驗,「對應屆畢業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雖然改為評點制,但一些項目如「特殊傑出表現」存在主觀判斷,很難掌握通過標準。「我一直申請到第3次,才成功拿到居留證。」
此外,楊冠義說,法令規定公司營收必須超過新台幣1,000萬元,才能聘請外國人才,但企業的營業額根本不會在104或1111等人力銀行上揭露,除非是上市公司有公開資料可以查詢,但台灣高達98%是中小企業,財務資訊完全不透明,導致留學生可能拿到工作,辦理工作簽證時,才發現公司不合格。「這是最近僑生社群最常討論的話題。」
另一方面,巴新平提及,台灣最近幾年不斷失去邦交國,對留學生以及留下來工作的人衝擊很大。
例如,巴拿馬在台灣已沒有辦事處了,他想更新護照,必須飛去亞洲鄰近國家找巴拿馬的大使館或辦事處,相當不便,希望有變通方案。
瑞士
玉山學者 格魯伊森姆
不要用規定,把人才推出門外
2019年入選玉山學者的格魯伊森姆(Wilhelm Gruissem)則提供另一個視角,他是植物生技領域的權威,先後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以及瑞士蘇黎世巴塞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主席,是國際搶手人才。
他之所以選擇來台灣,跟其研究有關。格魯伊森姆致力於提高米的營養成分,「米是許多人的主食,熱量足夠且便宜,但缺乏必要的營養成分。」可惜,瑞士的氣候太冷,不適合稻米生長。幸運的是,當他在2017年來台灣開會時,中興大學學術副校長楊長賢聽聞其困境,就邀請他來台灣做研究。
對於該怎麼吸引像他一樣的頂尖人才,格魯伊森姆建議,先培養一所世界前10、至少前50名的大學。相比瑞士約863萬人,共有12所大學;台灣有2,300萬人,卻有149所大學,瓜分了教育資源。
「把資源集中於5、6所大學,」台灣是有機會成為世界領導者的。
同時,想擁有國際話語權,英文能力不可或缺。格魯伊森姆以德國為例,小從交通告示,大至正式文件,都是德文和英文並行,如此才算足夠開放。台灣大多只有中文,雖然走在路上總會有人主動幫忙,但對外國人來說,「夠友善,但不夠方便。」
最後他建議,政府部門對於外國工作者應該保有一定彈性。舉例來說,他曾因時區問題,錯估遞件的截止時間,後來寄信詢問政府窗口,對方卻表示:「規定就是這樣,你遲交了!沒辦法補件。」這類事情很容易把外國人才推出門外,適時放寬一點條件,世界人才才能為台灣所用。
美國
科技業外商董事長
到哪都要身分證,政府知道我們的困難?
包容力的展現,可以從政策有沒有「用戶思維」看出。
一位知名跨國企業CEO外派來台後,對台灣人才荒更加有感。每聘用一位外籍同事,同仁都要經歷一次跟他完全相同的折磨,導致對台灣政府效能、人才政策評價很低。
比如,他拿美國護照來台,頭兩個月無法辦信用卡,因為剛外派來台,沒有台幣收入證明。除此之外,有段時間LINE不能用、健保卡也連不上線,到哪裡都要身分證號碼,
「很多系統是給台灣本地人設計,沒有想到一個外國人進來會碰到多少困難。」
有一次,他把公司的外籍員工召集起來,其中一位從清大畢業、印度來的學生舉手發問:「能不能向主管請假?」因為今天要去銀行、明天要去簽租約、後天要去警察局辦手續,他很珍惜這份工作,但也怕留給老闆壞印象。
「我們的其他本土員工聽了都嚇一跳,因為他們從來不會想到、聽到這種事。」他歸結,台灣要加速吸引國際人才來台,「其實就是提供便利、換位思考。」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政府有積極措施可以吸引海外的台灣人回歸。
「我不可能在台灣給他在美國一樣的工資,那他怎麼回來?有些國家的做法是提供稅收優惠,像是回國的前5年稅收減半,這樣才有誘因,也不會因為內部收入不平均,導致本土員工有情緒。」
他衷心期盼,把海外科技產業的台灣人吸引回來,也會把全球的產業知識帶回來。
文/高士閔、張紹敏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talent/article.action?id=510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