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45Created with Sketch.Financial Research 

知識加值 研究報告

2023國際大師論壇精華|想加強心理安全感?老闆先改變對「好員工」的定義

2023國際大師論壇精華|想加強心理安全感?老闆先改變對「好員工」的定義

2023年06月14日

如何創造安全的對話框架與環境,讓員工敢於抒發己見、指出錯誤?全球Thinkers50名列第一的管理大師艾美.艾德蒙森在天下雜誌「國際大師論壇」的焦點對談,將解答你對「心理安全感」的所有疑問。

員工或部屬在會議上經常眉頭深鎖、看起來欲言又止,但一問有什麼想法要提出時,卻又換來辦公室內的一陣靜默?如果你也有相同經驗,當心組織已經陷入「心理安全感」不足的危機。

儘管每個領導者都希望員工敞開心房說真話,但比起大膽發表不知能否成功的想法、或是舉手當隻「報憂不報喜」的烏鴉,員工更容易因為擔心遭到責罵、質疑,或者被認為「不夠合群」而選擇保持沉默。

心理安全感需要刻意營造,如何讓員工主動、安全地提出想法,勇於嘗試「有意義」的錯誤?

在天下雜誌與玉山金控共同舉辦的「2023國際大師論壇」中,2021年獲選Thinker50全球管理思想家排行第一的哈佛教授艾美.艾德蒙森( Amy C. Edmondson)與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前Verizon Media國際事業董事總經理鄒開蓮、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蕭瑞麟展開對談,針對如何營造「心理安全感」提出精闢見解,以下為對談精華:

Q1:想在組織中創造心理安全感,第一步應該怎麼做?

黃男州:想打造一個有心理安全感的組織或團隊,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人性。我們從小到大都想做到融入,不論是家庭、團隊或組織,都被教導要跟能別人融洽相處,做一個好學生、好員工。所以我們會認為發言是銀、沉默是金,保持沉默就很安全,因為人性的本質就是想融入。

因此第一步要設定框架,我們不斷告訴同仁,團隊合作是玉山的核心能力,團結一致肯定比單打獨鬥更強,而每個人的建議或反對意見都會讓團隊更好。

因為想看到彩虹,就需要不同顏色,對於多元的聲音要給予鼓勵。

第二就是持續改進,每次聽到壞消息,我們心裡多少會有點不高興,但要問自己,如果組織很完美了,那同時也代表成就到此為止,無法變得更好了。當看到挑戰跟改善的機會,代表我們還可以變得更好。

鄒開蓮:雅虎跟奇摩在2001年併購,我被指派為組織整併後的總經理。我們兩間公司有非常多類似的服務,而且雅虎雖然在美國很大,但在台灣只有40多位員工,擔心奇摩的員工人多勢眾,而奇摩的員工心裡也很擔心,「我們被買了,未來誰是我們的老闆?在工作中要講英文嗎?」

發生這些變動時,公司看到的是策略遠景,但員工擔心的是,對他個人來說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員工沒有安全感,每個人都會想要保護他自己擁有的東西,就無法專注於做對的事情。

所以併購時談交易不困難,整合卻不容易,我認為重新建構框架很重要。我告訴員工,我們要忘記是誰買誰,只在乎把最好的服務提供給客戶,只有全體一起成功,所有人的職涯才有成長的機會。

蕭瑞麟:我參加過不少數位轉型的專案,其中一個是開發電子商務APP,到最後階段才發現市場上最重要的功能全都不在APP裡面,那時候已經花了5、6,000萬元。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錯誤會在那麼厲害的公司發生?因為沒有一個設計師、工程師或專案經理敢說缺了這個功能。這就是心理安全感最大的副作用:寒蟬效應。

我個人認為,下對上想要真話,在華人社會可能還要注意以下4點:

1.應該要說的,最好私下說,不要公開說。

2.不應該說的,最好繞著說,不要直接說。

3.不能說的,不要自己說,讓貴人說。

4.很難說的東西,嘴巴要抹著滿滿的蜜糖說。

艾德蒙森:在現實世界中的確有這些考量,如果文化告訴我們無法坦承說真話,那就會產生無法持續進步的風險。因此領導人要能向員工解釋為什麼心裡安全感很重要?尤其在請大家抒發己見時,要有足夠的誠意。

因為當「好員工」的標準是要附和大眾時,那大家可能就會附和大眾;如果「好員工」代表著要能提出己見,那所有人都會想方設法提出不同看法。

Q2: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如何讓所有員工都有安全感?

黃男州:每個地方的文化都不一樣,可是大家有志一同希望能追求卓越。例如玉山在越南、柬埔寨都有分行,那邊的員工通常都沉默不語,有時候明明有話想說也不敢講,身為團隊領導人其實可以改變這樣的情況。

我在新人時期曾被邀請加入一場會議,討論玉山銀行要不要發行信用卡。當時現場有非常多高階主管,我身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新人,反而被賦予率先發言的權利,而且最後還能一起投票表決,當時我就發現,原來公司是鼓勵我發表意見,而且意見跟其他人是有同樣價值的。

玉山有149家分行,30個海外營業據點,他們的心理安全感指數都不一樣,中階主管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們是團隊成員的表率跟榜樣,如果能以身作則,呈現出領導者的風範,就有機會營造出具有職場安全感的環境。

Q3:如何避免讓「抒發己見」淪為「個人抱怨」?

鄒開蓮:抱怨總是很簡單,我們很容易一碰到不順就會抱怨。如果團隊開始抱怨,領導者不能馬上叫大家閉嘴,但也要將討論導回正軌,除了情緒上面的抒發之外,看看有沒有辦法從中找到具體的問題。如果現場不能處理可以私底下1on1聊。

另外,要讓員工知道我們願意傾聽,但他們也要為所說的話負責。例如團隊經常會抱怨拿不到資源,但我請他們思考,假設你把自己想像成投資人,會願意掏出自己的錢來買這些東西嗎?大家一下子就停止抱怨了。

抱怨容易,但當資源非常有限的時候,我們可能要排出先後順序,把問題設定好,才能讓討論更有建設性。

Q4:如何幫助中階主管建立團隊心理安全感?

黃男州:高階主管最重要的還是以身作則,因為中階主管會看CEO是如何主持會議,回去就會這樣做。第二是提供訓練課程,例如請外部的專家演講或舉辦讀書會,玉山在培訓中階主管時都會指定閱讀書籍,讓它們了解為什麼要這樣訓練。

另外玉山也有360度的回饋計畫,這跟工作績效評量不一樣,我們希望能好好培養下屬,而下屬也有責任要讓上司成為一個稱職的主管,因此有效的回饋是必要的。

鄒開蓮:中階主管最常變成夾心餅乾,因為所有執行都落在他跟他的團隊身上,而中間主管最大的痛苦,往往是下面反應的問題無法解決,上級也沒有給他太多的資訊,讓他對下屬的問題一問三不知,所以很多人離職都是討厭中階主管,很少人說我討厭CEO。

因此把完整的資訊及背景分享給中階主管,讓主管及早了解,讓他成為在組織中能成功轉譯的橋樑,就是很大的幫助。

另外,跟你的員工或中階主管有1on1的機會非常重要。

因為每次的會議都在談事情、談專案計畫,很少有機會問他「你最近好嗎?」「有什麼事情正在困擾你?」有這樣的機會,對中階主管其實是非常強的支持,也讓他更有力量去面對下面的同仁。

艾德蒙森:首先,我很喜歡聽到「培養」這兩個字,我們要培養人才,剛才黃男州董事長說到要以身作則,給予回饋意見,而且學習跟績效評估是不一樣的,不能混為一談。

因為身為管理者,我們需要很高的技能,但假如說身為主管就理所當然地知道該怎麼做,那顯然是大錯特錯。

最頂尖的運動員都需要教練,組織也是一樣,「主管就會知道所有事情」絕對是一派胡言。

既然需要技能,我們就要不斷受到訓練跟練習,培養中階主管顯然是對整個社會跟組織都最有效的事情。

因為我們不是無所不知,所以才需要聆聽其他人的想法。

文/黃奕霖

出處 Cheers

https://www.cheers.com.tw/talent/article.action?id=5101855 

·相關標籤

Share:

回到頂端